lilysbreath

Never mind.

Ash人物分析用的参考系

昨晚刷汤时突然想到我们分析Ash其实都用了一个方法就是类比其它小说或者漫画的角色。类比这个方法在逻辑上并不严密,因为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你觉得这两个人能进行类比。类比的对象不同会导致不同的结论,有时结论会天差地别。
我类比Ash是有两个对象的:1,塞林格短故事a perfect day for Banana Fish里的Simon。2,海明威笔下一众铁血英雄。
参考系1的选取第一是因为这个漫画它就叫Banana Fish所以我想当然就做了联系,Simon在和小女孩Sybil对话后发现自己已经无法摆脱成人世界中的如老虎无穷无尽地追逐的欲望,而Sybil眼里的老虎却只有那么几只,并且Simon知道受到现实世界中战争深深的伤害的他无法再获得那一份纯真,所以他开枪自尽挥手斩别自己和世界的联系。这个绝望曾经深深地写进了战后美国人的基因里。塞林格深知人之脆弱,然而海明威可能也知道只是他那刚烈的个性让他自己要硬挺着罢了(这点也很Ash,刚烈而脆弱)。参考系2海明威则是因为我上学的时候很喜欢看他的小说,写了两页便签纸来总结海明威式的code hero是什么样的,譬如说硬汉,不谈论自己的信仰,行动派而非理论派,不怕死但知道死后的虚无,甚至连晚上保持清醒白天睡觉这一点Ash都符合。另外价值观保守(觉得会做饭是好老婆的标准),自律(节食减肥和枪只用六发子弹S&W左轮手枪而不用弹数更多操作更便捷的半自动),从不解释他的勇敢行为,从不讨论爱情(😭多希望他坦诚一点),忠诚,业务娴熟,从不喝醉。
当然类比这个东西是靠感觉的,我暂时也就想到这么多。就因为以上参考系我才会得出“Ash选择这个死亡方式是塞林格式的悲剧并且如果按这个逻辑那也是合理的结局”。想到在西雅图偷飞机并坠毁的那个年轻人,美国媒体和社交网络上的人几乎一边倒支持他,就是因为塞林格已经完全地写入美国人的基因里了。国人不了解美国战后思潮当然也不理解这个人在追求什么样的自由。我个人觉得吉田老师也深受这两位作家的影响,所以对于这两位作家的熟悉程度也会影响对Ash这个人的判断。

评论(3)

热度(88)

  1. 共4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